Skip to content

面對複雜的需求時,應該...?

complexible-requirement-smalltalk

最近,寫了快大半年的公司系統,終於進入了最後的階段,幾經波折,在開發過程中,也遇到了許多的難點,趁記憶猶新時紀錄下來,統合思考一下,希望下次能少走點彎路。

第一步,確認需求(功能)規模

由於這是轉換公司後的第一個多人協作的大專案,加上上頭時間給的蠻充裕,沒做太多想法,就草草的開工了,並沒有仔細的確認每個功能的關聯性, 開發到後面才發現原來有幾個功能是會互相影響的!!真的是麻煩大了,發現時也已經逼近收尾,真的是自己挖坑給自己跳... 應該在收到設計稿時,就要仔細的與設計師確認功能的規模及關連性,免得自己又要開夜車補救及重構QQ

第二步,避免重複造輪子

由於專案的頁面眾多,且為多人協作的專案,難免有些重複的邏輯功能,例如搜尋、正逆向排序等,常常A與B同事有重複的邏輯,但大家都寫了一遍, 後來經過小組會議溝通後,將邏輯抽出共用,這樣若有需要維護並修改時,才不會要維護多個重複的程式片段,省時又省力。

第三步,切頁面刻化邏輯時,多想一些邊緣案例

由於專案有一個前後版號文本比對的功能,需要由前端建構出相關聯的巢狀邏輯,比對各項欄位是否有變化,且切換文本時,更新的文本內容不能變動,換回當文本時仍需保留暫存, 屬於相當複雜的一個大功能,當初在設計架構時,並沒有構思太多異常案例(覺得使用者提出的需求,自己應該清楚如何使用),但寫的越深入,發現有許多邏輯會互相地衝突,且有些邊緣案例真的是會出現的,使用者體驗並不好,身為一個設計者,真的無法忍受,也是不斷地重構,但若在當初,能由使用者的角度出發,而不是設計者的角度出發,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一些時間的消耗呢? 經歷過這次的經驗,程式寫的快,不如構思的仔細來的好,當然沒有程式是一開始就完美的,但我們應該以更多不同的角度或是投射在不同的角色去解決及思考。

第四步,遇到卡關的地方,也許是真的需要休息一下了

在開發過程中,真的是遇到許多的關卡,很多思考上的盲點,常常苦思卻還是無法繞出迴路,同事提醒我,不用浪費時間在已經卡住的問題上,明天問題就解決了。 一開始並不是很了解這句話的意思,經歷過幾次後,發現其實不是自己不會寫,是腦袋累了跳不出那個迴圈,離開座位走個幾步,回家休息個一晚,過陣子再來看時,就發現了解決問題的方法(佛系coding也是很重要的)。硬想要寫,還是錯的那種感覺,真的是很痛苦XD,或是跟組員討論自己遇到的難點,在討論的過程中,也常常有靈光一閃的解決辦法。

第五步,溝通比甚麼都重要

有時候想說開發這個東西,應該對使用者體驗有所幫助,但提交給sa檢查時,卻被問說為什麼要多想這個東西呢?這不是與某一部分衝突了嗎?會不會反而造成困擾呢? 我才發現多做不一定是好的,應該先與設計師及架構師溝通,這究竟是不是feature,是不是在這個時間點應該實作的功能?還是可以在下一階段再開發呢? 多些溝通避免自己白做工,還沒有好果子吃QQ

第六步,不要偷懶,不要偷應該要付出的時間

在開發某部分功能時,擅自的想說這個地方可以省一點邏輯判斷的邏輯,就偷了一層的組件抽象實作,還沾沾自喜的想說,省了兩三天的開發時間,開心得很XD 但在一次的會談中,設計師改變了flow的走向,變得需要實作抽象了,真的是欲哭無淚,加上功能及接口都開好了,像是被打了一巴掌般,心裡有種熱辣辣個港覺,真的是不要偷懶,該開的就是要開XD

第七步,重新過濾每個功能及邏輯

常常隨著開發時間的進行,程式碼庫越長越大,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會許會使用一些不需要的變數及函式,刪刪減減,有些東西就這樣被遺忘了,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, 程式庫應該是要時常回顧及改寫優化的,在每一次的優化及減化下,不論是時間複雜度或是程式碼的decode時間也會有所減少,且對自己的邏輯也會更有把握,透過不斷地重複去精煉自己的思考模式~

結語

透過這次的開發,也是對程式開發有了新的認知,多思考多溝通,多方嘗試,不要先預設使用情境,畢竟程式設計師是以另一個視角去開發的,我們很難一次就勾勒出真實的使用情境! 不要害怕溝通,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~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